「各位同學,這是一本書,是用紙做,即是死去的木材,大家可以傳來看看。」課室傳來一片喧鬧聲:「什麼!死去的木材,怎麼可能?」時光跳到2050年的小學教室,作為「80後」的教師已是個白髮長者,正與小學生介紹屬於他時代的古老產物——書本。
以上是一條YouTube短劇的開端,雖然是虛構,但也可以想像,世代更替,人們對事物的看法會變得不同,但有一件事不會變,便是人們將變得愈來愈長壽,社會變得老齡化,將來70多歲仍繼續教書也大有可能。
2019年聯合國預計全球平均出生時預期壽命為72.6歲,香港也超越日本,成為世界上預期壽命最長的地方。根據統計,香港人均壽命是82.2歲(男性)及88.1歲(女性)。面對老齡化,社會準備好了沒有?
安老業點止厭惡工作
「老齡化將會影響着社會各行業的未來,我們應為未來做好準備。未來老齡化有無限可能,但我們要先踏出第一步,勇於走出comfort zone,嘗試更多。」這是我最近與120名中學教師的分享。幾星期前,我獲「賽馬會鼓掌.創你程計劃」CLAP@JC邀請,向教師們分享安老業趨勢,和如何讓學生投入未來的社會工作。我們不時都會走進校園與學生分享我們的工作。一般而言,當提及「安老業」,學生們只會聯想起一些厭惡工作,例如清潔大小二便、換片、洗澡等院舍前線工作,學生們當然沒有想過加入安老業。其實,抗拒來自不理解,安老服務也可以非常創新、有創意和多元化。要開拓安老業的可能,便要先了解「老齡化」所帶來的影響。
15年後 1/3港人滿65歲
試想想,15年後香港會有三分之一人口為滿65歲的長者。作為「80後」、成長於千禧年代的我,15年後便會踏入5字頭,而我現在仍在工作的母親便會踏入80多歲的高齡。但每當我與母親談及老齡化這回事,她總會覺得這一切距離她很遙遠。
其實老齡化與社會上每個人息息相關。每個人都會變老,每人身邊也總會有親戚朋友或長輩正經歷老齡化的改變,在職場上與年長同事一起工作也變得平常起來。我常常跟年輕人分享,要理解老齡化所帶來的改變,才能不標籤化「老」這件每個人都會經歷的事,這樣才不會限制自身老齡化的可能。
人口老化不止影響安老業,它將會影響各行各業,不論建築、房屋設計、社會政策、經濟、科技、醫療體系等,都朝着人口老化方向而改革。這幾年政府大力推廣樂齡科技,市場上出現全齡屋苑等都是好的例子。
相對香港其他行業,安老服務算是比較新興的行業,於1960年代末才開始,社會老齡化亦是一件新鮮的事。現在仍在就學的學生,無論將來投入哪個行業,只要他們抱着開放態度和同理心,便能創造有價值的事。
如果能於現有的學習框架裏加強「人口老化」這一部分,我相信會大大啟發和開拓更多與老齡化相關的業務和社會創新。
原文轉載至:【安老2.0:從校園開始學「老」】
Comentarios